卷首语
文章作者:水西佛教·圆觉 浏览次数: 更新时间:2018-11-07

圆觉》改名之因缘

◎ 明如

     白驹过隙,时光荏苒,一晃由泾县宝胜禅寺主办的《圆觉》 杂志,从 2003 年创刊以来,已出版 50 期。古德言,“人能弘道, 非道弘人”,当初我们编辑《圆觉》杂志,旨在弘扬人间佛教, 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,普及佛学知识,立足于消除广大信 众对佛教的种种误解,指导信众具备正知正见,将佛法落实于 日常生活之中。《圆觉》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本着劝化一切有缘 学佛之人,内存无量的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心,外以善巧布施、 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四摄法,使人间得以净化,人人过上安和乐 利的觉悟生活。十五年来,一路风雨,《圆觉》自 2006 年由 半年刊改为季刊,内容由 48 页改为 80 页以来,深受广大佛门 弟子的喜爱,渐渐成为很多初学佛人必读之刊物,在信教群众 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 

    泾县宝胜禅寺位于水西。“水西”是指安徽泾县西南水西山, 亦另说指泾水之西。这里曾经建有崇庆、宝胜、白云三大古寺, 总称水西寺。泾县属于宣州,水西山地处皖南,文化底蕴丰厚,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信佛贵族楚王刘英的到来,表明汉代时佛教已经传到这里。东晋时庐山刘遗民在此集众念佛,开净土 之先。佛教在水西一直蓬勃发展,唐代黄檗禅师驻锡水西,宝 胜禅寺被尊为临济宗黄檗祖师道场,享有禅宗“皖南第一古刹” 之美誉;迄至明代,这里不仅有高僧季潭宗泐弘扬禅净合一, 还有阳明后学开办水西书院,举办著名的“水西会讲”,堪称 儒释融合的代表性区域。

    水西佛教,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围绕安徽泾县水西山寺院群 而逐渐形成的佛教文化。在唐代,水西地区成为禅宗重镇,水 西佛教在安徽佛教史,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近年 来,宝胜禅寺立足临济祖庭的特点,结合时代特色,弘扬祖庭 文化,为佛教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社会提供资鉴。2016 年 8 月, 泾县佛教协会成功举办首届水西佛教文化论坛,来自全国近 四十名专家、学者围绕“泾县佛教历史文化、黄檗希运禅师与 宝胜禅寺、季潭宗泐禅师与宝胜禅寺、水西历代高僧法脉研究、 汉楚王刘英与水西佛教、宋濂与宝胜禅寺”等课题进行了深入 地探讨与交流,奠定了水西佛教成为“皖佛之始,黄檗禅源” 的历史地位,并于 2017 年 9 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《水 西佛教——首届水西佛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》。预计 2018 年 8 月,泾县佛教协会将再次以“水西佛教与佛教中国化”为主题, 举办“第二届水西佛教文化论坛”,旨在通过极具特色的区域 佛教文化研究,以点带面地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,挖掘 水西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    明代张元忭曰:“正、嘉之际,理学乃大振,海内书院以千百计,而浙之天真、泾之水西为最盛。”明嘉靖年间,阳明 学者于泾县水西宝胜禅寺创设水西书院,后来发展为心学重镇。 历史上的水西书院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,更为泾县民风植入了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。秉持弘扬正法、 利益有情、续佛慧命、传承文化的人文情怀,几经努力,以“汲 释儒道精华,建世出世事业,习闻思修诸慧,种圣贤佛菩提” 为宗旨,于 2016 年 8 月成功复建水西书院。水西书院承续明 代阳明学者讲习之流风美韵,特设水西书院“名家讲堂”,诚 邀各类学界精英讲学演法,弘扬传统文化,启迪智慧,净化人心, 服务于民。

    基于水西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,及丰富的佛教文化资 源,为了更好发挥水西佛教资源的作用和影响,便于对外弘扬 及推广的统一性,由此因缘,将《圆觉》杂志刊名改为《水西 佛教·圆觉》。我们将加强对国家宗教政策的学习,时刻把握 当代佛教的脉搏与走向,一刻不忘关注当代佛教的前途与命运, 倡导人间佛教是我们不改的编辑方针,继续将《水西佛教·圆觉》 办成一本广大信众开卷有益、喜闻乐见的读物,为庄严国土、 利乐有情尽一个佛弟子的责任。

    笔者至诚祈愿,每一位《水西佛教·圆觉》读者皆能接受 佛光之恩泽,沐浴佛陀之大智慧光、大慈悲光,点亮心灯,藉 此觉悟自己,照耀他人,息灭红尘之喧嚷纷争,永远生活于光 明之中,共建欢喜融合之人间净土

地址: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水西风景区
邮编:242500 电话:0563-5071076 传真:0563-5071076
版权所有 @ 2018-2024  ICP备案编号: